关于建立合理的生奶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08-04-21

    来源:

    字号:[

    关于建立合理的生奶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

     
     

      

    陈 新 潘鸿飞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200072 )

      近年来,特别是 2004 年以来,由于受国际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国内饲料市场价格频繁波动,其频度之高,波福之大,不断创历史新高。相比之下,现行的生奶价格形成机制逐渐暴露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奶价格变动严重滞后,难以及时反映饲料市场价格的变化信息,致使价格发生扭曲。生奶价格的不合理给奶牛生产造成了伤害,对整个牛奶产业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探索建立合理的生奶价格形成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关于生奶价格形成机制和奶料价格比值指数
      
    1 、生奶价格形成机制:
       所谓生奶价格形成机制,系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为手段,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价格比值指数、完整的生产成本核算框架、公平的生奶供需交易体制,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价格制定与利益调整的制度安排。
       2 、奶料价格比值指数:
       所谓奶料价格比值指数,实际上是专门为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而设计的一个反映生奶收购价格与奶牛饲料价格比例关系的指数,这个指数是预警奶牛生产经济效益的晴雨表。其计算方法是,以生奶收购价格除以奶牛混合精料价格所得的结果,采用两者的比值作为指数。
      二、测算奶牛混合精料参照价格的方法与缘由
      
    1 、测算奶牛混合精料价格的方法:
       参照玉米与豆粕价格测算奶牛混合精料的计算公式如下:
       (玉米单价× 4+ 豆粕价格× 1 )÷ 5= 混合精料参照价格
       此方法计算简便,操作性较强。
       2 、关于计算公式的几点说明:
       ( 1 )奶牛营养来源中混合精料占较大比重,而玉米、豆粕又分别是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玉米、豆粕系国家挂牌饲料商品,其价格水平与质量标准相对应,并由国家有关部门监控。选择玉米、豆粕作为代表性品种,有助于价格测算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准确性。
       ( 2 )公式中根据 4:1 的比例来进行测算,与按常规配制的混合精料相比较,无论是从营养成份角度,还是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其结果均为差异不显著。
       ( 3 )玉米单价建议采用国家一级玉米的挂牌价,豆粕采用国家或地方粮油公司公布的蛋白质在 44% 的挂牌价。此外,还要加上铁路、公路或水路运输所发生的费用,运杂费的确定可随市场行情变化作适当调整。公式中所采用的价格应当是实际到奶牛场的平均交易价格。
       3 、在我国牧区或农区粗饲料来源丰富,优质牧草作为奶牛主要营养来源的地区,在测算生奶价格过程中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优质牧草的相关因素。
      三、建立生奶价格形成机制的出发点与目标
      
    1 、关于生奶价格的内涵:生奶价格不仅包括奶牛生产的直接耗费和合理收益,而且必须包括更新成本(后备牛养殖)、资源成本、发展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等。因为奶牛业是畜牧业中的重工业,其投资和风险大,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率,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2 、力求将生奶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的均衡与和谐。从牛奶供应链涉及的三个方面来说,就是要使生产者为其生奶在市场上获得相对公平而稳定的价格;加工者能够得到价格稳定的可靠供应来生产优质的乳制品;消费者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购得各种安全而有营养的乳制品。
       3 、创建市场风险的预警机制、市场主体风险的分摊机制和转移机制。考虑到奶牛生产的多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特点,政府应运用有形之手(调控手段),遵循无形之手(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加强对奶牛生产成本、效益及饲料价格市场走势的监测,增强价格预测能力和对奶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上海地区生奶收购价格与奶牛精料价格比值指数历史轨迹的回顾与分析
      
    历史资料表明,奶牛生产的波动与奶料比价指数(下称指数)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指数合理(上升),奶牛生产就能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指数下降(失衡),奶牛生产就会出现下滑(见表 1 和表 2 )。根据 27 年来( 1981 年— 2006 年)上海牛奶总产量的波动曲线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1 、平稳发展期( 1981 — 1991 ):期间共 11 年,其中奶料比价指数超过 2 的有 6 年,超过 1.8 的有 3 年,超过 1.6 的有 2 年,即 80% 以上的年份指数超过 1.8 。
       2 、急速滑波期( 1992 — 1994 ):期间共 3 年,其中指数下降到 1.4 以下,最低仅为 1.17 。
       3 、止跌复苏期( 1995 — 1997 ):期间共 3 年,其中指数从 1.26 回调至接近 1.4 ( 1.38 )。
       4 、稳步回升期( 1998 — 2002 ):期间共 5 年,其中指数逐步回升到 1.6 左右。
       5 、再度滑坡期( 2003 — 2006 ):期间共 4 年,从指数的走势看,下降趋势明显,滑坡还在继续。其中,指数逐年有所下降, 2004 年以后滑至 1.33 以下。左旋肉碱副作用润肤霜排行榜瘦身霜面部皮肤紧致产品哪种好有效快速减肥方法大全
       综上所述,从指数对奶牛生产的影响度来评估,可以认为,指数在 1.4 以下对奶牛业发展不利, 1.4 是奶牛业兴衰与否的临界点;指数在 1.4 — 1.6 时,奶牛业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指数在 1.6 以上,对奶牛业发展有利,是奶牛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空间。



      五、关于牛奶销售价格与生奶收购价格的比价关系
      
    1 、加工企业确定牛奶销售价格的依据和方法:
       通常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成本加成定价方法,即在核定企业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允许加上合理的相对固定不变的利润,形成产品成本的销售利润;另一种是收益比率的定价方法,即参照其他行业的投资收益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收益率。就乳品行业来说,上海放在全国范围比较,情况比较特殊,加工企业的原料奶价格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而乳品销售市场早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销售价格在通常情况下,完全由企业自主确定。企业在这种背景之下,要确定合理的牛奶销售价格,除了考虑上述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国内外市场行情和广大消费者的现实承受能力。
       2 、两者比值的历史轨迹与合理区间:
       根据 1981 年以来 27 年的历史资料(见表 3 和表 4 )分析,牛奶销售价格相对于牛奶收购价格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7 年以前,由于牛奶销价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物价指数的控制,两者比值一直稳定在 1.26 — 1.71 这个区间。从 1998 年开始,随着企业自主定价权的扩大,特别是市场机制对价格的调节作用以及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随之不断增加,两者比值也开始步入上升阶段。 1998 年以来两者比值上升至 2.48 — 3.02 这个区间。根据国际上同类产品销售价格与生奶收购价格的比值(参照美国、欧盟的数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指数区间拟在 2 — 2.2 之间比较适宜。

    注: 1 、上海地区从 1996 年开始实施的按质论价加价部分未列入数据内;
      
    2 、牛奶销售价为瓶装消毒牛奶单价折算价。

    (注: 2007 年纯鲜牛奶销购价比值指数已超过 3.0 )

      3 、以鲜奶销售价测算生奶收购价的方法与说明
       ( 1 )测算公式为:鲜奶平均出厂价÷ 2.2= 生奶收购参照价。
       ( 2 )公式中鲜奶产品的品种选定和价格水平是左右生奶收购参照价的关键因素。为确保测算的合理性,应以当地大型乳品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主流品种作为主要测算依据。
       ( 3 )目前,巴氏消毒新鲜牛奶是上海地区加工企业供应市场的主流品种,一立升纯鲜牛奶和瓶装鲜奶约占全市生奶总量的 50% 以上。将上述两个品种作为代表性品种,具有真实性、合理性。
       ( 4 )由于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通道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和高成本化,经销环节的费用不断上升,因而在测算过程中应当剔除诸多不可比因素的影响,与奶牛场的生奶出场价格相对应,以加工企业的鲜奶平均出厂价作为测算依据比较符合实际。
       六、关于创建生奶价格形成机制的具体建议
      
    所谓合理的生奶价格形成机制应包括饲料行情、生产成本的监测、预警机制;与饲料价格、牛奶销价的适时联动机制;兼顾、均衡各方利益的价格协调机制以及能够规避、转移市场风险的价格调节机制。
       1 、建立饲料行情、生产成本的监测、预警机制。根据政府职能与社会分工,拟由地方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加强对奶牛饲料价格变化和市场供求走势的监测,也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地方行业协会来承担此项工作。要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牧场作为调查样本,定期进行奶牛生产成本的调查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布、传递价格、成本信息,从而为制定合理的生奶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与饲料价格、牛奶销价的联动机制。
       ( 1 )与饲料价格适当挂钩。拟将生奶价格与成乳牛混合精料在一定时期的均价水平进行挂钩。在测定混合精料均价水平时,主要参照同期玉米与豆粕的市场价格水平,采用公式定价的办法,根据历史经验,比照奶料价格比值指数,计算出价格的合理区间范围(已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计算方法,如前所述)。经过比较测算,生奶基础价格测算的主要参照依据可用 1.4 的指数来计算。此价格水平可作为政府测定最低保护价的重要依据。
       ( 2 )与牛奶销价适时联动。市场供求关系与牛奶销售行情是能否实现合理价格的关键制约因素。在确定生奶价格时还要同时参照主要奶产品(如新鲜牛奶)销售价格变化情况,按生产、加工与流通三个环节的分配比例,计算出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具体折算方法,以市场销售价格上下浮动的幅度,倒推生奶价格上下调价的空间与范围,同时比照牛奶出厂价与生奶收购价的比值指数,在 2 — 2.2 的区间内进行适度的调整。
       3 、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价格协调机制
       ( 1 )拟由地方物价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由有关各方参与的生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地方物价主管部门、成本调查队、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地方奶协、乳品企业和奶农的代表。该委员会可定期或不定期(应急状态下)就市场供求变化与生奶价格调整等问题进行充分协商。
       ( 2 )拟于每年年初和年中(或每季度)由成本调查队或地方奶协发布和传递饲料市场行情、奶牛生产成本变化和价格比值指数等情况,在生奶价格与饲料价格比值指数低于 1.4 时,及时向生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发布预警信息,并提请委员会开会研究价格调整方案,适时启动价格联动机制。此机制不是应对一次性调价,而是着眼于长效运作。
       4 、建立能够规避、转移市场风险的价格调节机制。
       要制定合理的生奶收购价格,不能就价格论价格,还必须依靠政府统筹制定周密的配套措施。实施价格联动机制,在市场竞争的复杂形势之下,肯定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单纯转嫁矛盾,应充分兼顾到加工企业与广大消费者的消化承受能力。
       ( 1 )在正常情况下,生产者、加工者直接从市场上获取利润,政府一般不承担价格上的补贴费用。然而在面临市场发生剧烈震荡与波动,超出企业与消费者承受能力之时,为确保奶牛业的稳定,政府必须及时采取有力的调整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因不可抗御风险而受损的可能性。
       ( 2 )政府掌握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奶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促进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同时亦能规避、转移市场风险,有必要探索形成一个完善而有效的牛奶价格支持体系,其中包括政府在不同时期设定牛奶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具体价格则可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由供需双方(在过渡阶段可由相关方面一起参与)进行平等协商,并配套建立起确保奶牛稳定发展的风险基金。可以深信,这一体系一旦得以建立,中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分享至:

    版权所有河北省奶业协会©2003-2019 冀ICP备19003080号

    地址:石家庄新石北路380号卓达院士大厦1312 河北省奶业协会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839635 15932668866(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