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北省奶业协会官方网站!  
未来五年,维持奶业供需基本平衡需要多少奶牛
发布时间:2025-10-14   阅读:

日前,在“2025宁夏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围绕当前奶业发展现状以及“十五五”期间国内奶业展望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为实现“十五五”及更长时期奶业供需基本平衡,需对奶源建设实施精准规划。根据消费增长预测,每年约10万头的奶牛增量即可满足市场需求。




奶源布局需精准规划

近年来,奶价持续低迷,如何实现供需平衡已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李胜利指出,我国奶业布局以北方为主,南方相对较少,而乳品主销区却位于南方,形成了“北奶南运”的格局。因此,乳企的奶源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与此同时,奶牛存栏变化也备受关注。李胜利介绍,我国规模牧场奶牛存栏从2019年460万头增至2023年约640万头,累计增长180万头。受供给过剩影响,2025年存栏已降至600万头以下,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惯性下降至580万头左右,从而在数量上完成去产能任务。他进一步指出,去产能主要集中在后备牛(约占70%),养殖企业为控制成本、维持现金流,选择减少后备牛饲养。因此,尽管奶牛数量在减少,牛奶产量并未同步下降。2025年上半年,全国牛奶产量达1864万吨,增幅为0.5%。


规模牧场数量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李胜利表示,从2022年至2024年,规模牛场数量下降约20%,目前仅存约3600家,减少了1000家,活跃奶站数量为3000家。河南和山东等传统养殖区的牧场数量持续缩减。

奶牛养殖规模化比例逐年提升,2024年已达到78%,年均增长超过3个百分点。全国奶牛单产水平达9.9吨,年均提高0.4吨,已超越欧盟水平,并逐步接近美国水平(2024年为11吨)。李胜利预计,今年规模化牧场单产将突破10吨。

李胜利回顾了过去15年的数据指出,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年均增长率为2.9%。根据测算,2018年至2025年间,每年约10万头的奶牛增量即可满足消费需求。若按2030年前平均消费增速2.5%计算,对奶牛的年增量需求同样约为10万头。他强调,奶业生产具有滞后性,饲养与投产之间存在时间差,加之消费市场波动,容易导致供需失衡。短期内,消费波动易引发奶源短缺,但从长期来看,产能过快建设更易导致产能过剩。因此,奶源建设需从总量控制、稳步推进和布局优化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未来,我国奶源应重点布局于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以及安徽、江苏等靠近消费市场、饲料资源丰富的地区。西北、东北等远离消费市场的区域则应适当放缓发展步伐,保持存栏稳定,通过提高单产实现增量。

奶源一体化率持续提升

李胜利指出,对于青年牛和后备牛的去产能工作需谨慎推进,以避免行业周期回升时奶牛数量出现缺口。但他也强调,就当前供需情况而言,成母牛存栏仍应适度压缩。

目前,乳企自有奶源与社会奶源之间的奶价差异显著。2025年,社会牧场奶价为2.8—3元/公斤,而乳企自有奶源奶价达3.3—4元/公斤。李胜利透露,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龙头乳企的“自有+可控”奶源一体化率正持续提升,年均增长约3个百分点。未来龙头乳企最佳的奶源一体化率顶点是多少?这是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调研还显示,奶牛养殖业正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2019年至2024年,存栏量低于2000头的中小规模牛场占比从48%下降至27%,而存栏量高于5000头的大型牛场占比从27%上升至48%;2000—5000头规模的牛场占比变化不大。前十大养殖集团2024年存栏量较2020年增长73.3%,年均增长23万头,2025年存栏保持稳定。

当前,我国规模牧场中荷斯坦奶牛品种占比超过95%,其他兼用品种奶牛和娟珊牛合计占比不足5%。李胜利建议,可适当发展奶源差异化及限定品种的乳制品,并利用部分低产奶牛群发展肉牛养殖。

未来南方奶源或面临紧缺

从奶牛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来看,每年2月份产奶量开始上升,至5、6月份原奶供给量超过需求量。经过7、8月份的热应激后,9、10月份因节日备货,需求再次高于供给。李胜利指出,今年8月起,部分地区原奶收购价格开始上涨,宁夏地区甚至涨至4元/公斤。中秋、国庆期间,乳企市场乳制品投放量增加10%,约需8000吨原奶,加上热应激导致的5000吨减产,每日缺口达1.3万吨,超过5—8月份每日8000吨的喷粉过剩量。需求高于供给推动奶价上升,但随着企业备货结束,奶价回落成为必然。

目前,每日约有5000吨生鲜乳通过“北奶南运”销往南方。南方省份人口和牛奶需求量占全国55%以上,但其奶牛存栏仅占全国的12%,产奶量仅占10%—15%。这种南北奶量不平衡导致了“北奶南运”的格局。李胜利指出,云南、广东、浙江等地的运奶成本约为1000元/吨。如果奶价超过3.5元/公斤,“北奶南运”将失去竞争力。加之北方奶源深加工项目的持续推进,“北奶南运”规模可能进一步缩减,未来南方奶源将面临紧缺局面。

大包粉连续三年高增长,可持续性待观察

2010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乳制品呈上升趋势,导致牛奶自给率从84%下降至62.7%。2022年后,随着国产奶源增长和进口量下降,自给率回升至70%以上。


李胜利表示,受奶源过剩和大量喷粉影响,2024年我国出口大包粉2.27万吨,同比增长64.1%。目前,国产大包粉价格为2万元/吨,进口奶粉为3.7—3.8万元/吨。2025年1—8月,中国出口大包粉4.2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36.2%。他指出,实现供需平衡后,出口需求和趋势仍需进一步观察。鉴于我国本身奶源偏紧、水土资源有限,大量出口农产品并不现实,未来大包粉出口可能难以持续。

喝奶应回归“营养”本质

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较为单一。2024年,液态奶产量达2745万吨,占商品奶总量的86%,在总供给当量中占比近半。这与欧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奶酪消费占比高达45%—50%,而液态奶仅占22%—30%。


李胜利强调,从长期看,高价与亲民液态奶的产品结构需持续优化,应构建高、中、低档定价齐全的乳制品产销体系,大力推出终端售价在10元/公斤左右的常、低温液态奶产品。目前,超市乳品价格已大幅下降,喝奶应回归其营养属性,不应成为“奢侈品”。

奶酪作为高附加值产品,是优化消费结构的关键。根据东亚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人均GDP每增长1万美元,可拉动人均奶酪消费增量约0.5公斤。按此规律推算,未来10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增量有望达0.3公斤,整个奶酪消费市场的增量规模将达到40万吨。

对此,产业需未雨绸缪,循序渐进地培育市场和引导消费。

李胜利还指出,中国乳企正积极发展本土乳清蛋白供应,加大对奶酪制造业的投资,这将同步提升乳清产能。这些投资标志着中国乳业开始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的精深加工领域战略转型,为“十五五”期间优化乳品加工结构奠定了基础。

丨来源乳业时报  记者  杨丽霞

丨本期编辑:董仙鹤

丨校读:董仙鹤

丨监制:张耀 封斌

丨总监制:赵敏



  下一篇 没有了
  • 手机:15932668866

    邮箱:hebeinaixie@126.com

    地址:石家庄新石北路380号卓达院士大厦1312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微信

    扫码联系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fxhbbz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