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北省奶业协会官方网站!  
如何整顿我国乳制品行业 奶粉事件的反思
发布时间:2008-09-26   阅读:

1. 三鹿奶粉事件的破坏力

  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及伊利、蒙牛液态奶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堪比“中国奶业的大地震”,其对我国奶业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会波及到政府、企业、消费、市场、加工、奶源管理、奶牛养殖、饲料各个环节。

1.1 奶牛养殖业的损失

  一是牛奶废弃直接损失,根据全国各地以及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奶源基地统计,全国范围内19-21日每天损失原料奶在1.0-1.5万吨,按3000元/吨计算,奶农每天损失3000-4500万元,损失是巨大的。二是奶牛减料导致整个泌乳期产奶量减少造成的损失,如果按每头产奶牛每天单产降低1千克的保守数字计算,全国按600万头产奶牛(1400×0.6×0.8)的保守数字,每天减产6000吨,损失1800万元,这部分损失也是巨大的,如果是高峰期的产奶牛,一旦因减料和停料造成泌乳高峰期的损失,即使以后恢复了正常饲养,也达不到这个泌乳期应有的产奶量,保守估计可能减少400千克。三是提前停奶导致饲养成本增加造成的损失。四是突击卖牛、屠宰造成的奶牛数量急剧下降而形成的长期损失。奶牛养殖产业是个长周期的产业,一旦奶牛头数锐减,单产下降,会造成今年全国产奶量的下降,恢复起来需要时间。

1.2 乳品加工企业的损失

  三鹿:自从三鹿奶粉事件9月11日曝光后,国务院立即启动国家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三鹿所有的奶粉在全国下架,接受顾客的退赔要求,全国所有的加工厂停产整顿,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三聚氰胺的恐惧,自然会“传染”传染到“三鹿”品牌的任何一种产品,三鹿品牌可能倒下,对于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名的这样的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来讲,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损失也会是天文数字。

  经济上的损失可以通过努力弥补,但三鹿集团在河北自有奶源基地丧失的民心则是拿钱买不来的,据初步统计从9 月14 日-16 日,仅仅停产整顿3天时间,河北全省损失生鲜奶5936吨,平均3000 元/吨的牛奶,除少量以200元/吨贱卖外,绝大多数牛奶都被奶农忍痛无奈地倒掉。奶农焦虑万分,欲哭无泪,三聚氰胺事件带给河北省奶农的噩梦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忘记的。同时,河北省政府支持三鹿以及三鹿这些年投入巨资建设的奶源基地,许多是优质奶源基地可能被其他企业乘机抢占,如果丢掉自己家门口这一事关乳品加工企业生死的奶源根据地,目前三鹿这一“星点之火”不可能“燎原”。

  蒙牛、伊利和光明:丹麦阿拉食品公司9月17日宣布将暂停在中国呼和浩特与中国蒙牛乳业一家合资工厂的生产。阿拉食品公司总裁图博勒说,必须全面和彻底地查清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恢复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心;9月19日,星巴克在全国的300多家咖啡连锁店已经停止供应蒙牛牛奶,而以豆奶代替。短短4天时间,下架、退货以及合格产品的不能上市使伊利集团库存了近40亿元的乳制品。

  尽管在抽检的蒙牛121批次产品中,11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占总抽检数的9.1%;伊利81批次,7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占总抽检数的8.6%;光明93批次,6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占总抽检数的6.5%。尽管三家的合格都达到了90%以上,但由于这三家的液态奶占到我国液态奶销售市场的60%以上。因此,他们的不合格批次的含有三聚氰胺液态奶的数量很大。对于消费者来讲,不可能记住长达8位的生产日期/批号,但记住蒙牛、伊利和光明液态奶的牌子很容易,本能的不信任和连带效应会使他们排斥这三家公司所有的产品,消费者的心里会影响到经销商,主要通过经销商营销渠道的蒙牛、伊利在国内的液态奶市场份额会急剧下降,但蒙牛、伊利和光明是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二和第四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会像三鹿那样面临这生死存亡,但要渡过这场巨大的危机,需要较长的时间和高度的智慧。

  2. 三鹿奶粉事件的根源

  三鹿奶粉事件留给了我们许多的反思和教训。剖析这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发现这一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应当看做是十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积累问题的典型爆发,从“大头娃”奶粉、光明“回炉奶”、雀巢“碘超标”到今天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从“还原奶”到“鲜奶”标识之争,这些事件的发生涉及到了从牛场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要素。如果仔细分析奶业链,我们会发现这条链上有饲料生产企业、奶农、奶站(奶贩子)、加工企业、经销商、卖场等许多利益攸关者,也有许多的“婆婆”在分段监督和管理着这一完整的产业链,看似各就各位,多头分段监管的部门很齐全,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监管的盲点、存在着管理的不到位、存在着相互扯皮、存在着标准的缺失和滞后以及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博弈。

  2.1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各大乳品企业都是各个地方的龙头企业、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为支持企业发展,从方方面面大开绿灯,从质检到工商,从卫生到税务。在乳品企业取得国家产品免检证书后,对产品的质量就开始放松。获得了免检证书就相当于获得了免死金牌,乳品企业就更加不怕查,虽然质量第一常挂在嘴边,但本质上不重视质量。就算在某地区被质检查出问题,也常常可以通过关系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就是免检产品,到最后免检产品出了大问题。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复杂性,我们欣慰的看到国家质检总局9月17日发布公告:“为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经研究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2.2 乳制品加工企业准入门槛低

  许多人把1999-2004年称为我国奶业的超常规发展时期,这也是我国奶业大发展的阶段,我们用超出奶牛价值的高价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进口奶牛,最后套住的是辛辛苦苦的奶农;全国已经有1600多家加工企业了,很多大企业没有考虑兼并和重组,没有考虑更好的利用现有的资源,而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有很多省乳品企业新加工能力大大超过实际原料奶供应量,造成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了发展地方奶牛业、提高税收,没有考虑加工厂布局和自有奶源基地的配套,在50公里范围内引入建设两个日处理鲜奶能力300吨的加工厂,奶源基地的重叠导致了奶源大战。好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制订了乳制品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了乳制品加工业准入的门槛。该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于规范我国乳制品行业投资行为,防止,引导生产企业合理布局,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乳制品加工与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后续效应。

  2.3 原料奶收购秩序混乱,对奶站的监管缺失

  毋庸置疑的是奶站对我国奶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的作用。是上连企业、下接奶农的重要纽带,既方便了广大奶农,也给企业解决了规模奶源问题,降低了企业收奶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料奶质量。

  由于奶站的特殊地位,有些奶站的老板有自己的牛场或经营着养殖小区,同时也经营着原料奶收购和销售的奶站,这种既在生产又在流通的特性,使得奶站的监管成为盲点。另外目前我国奶站没有具体的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奶站的建设基本上没有门槛,什么人都可以建设奶站,没有任何的审批监管。已经建设的奶站在运营过程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在某些地区,奶贩子横行,成了独占垄断一方奶源的奶霸,他们对下克扣奶农,对上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在奶源紧张时,加工企业不愿意得罪握有一定数量奶源的“大客户”,选择了降低收奶标准,甚至对掺杂使假的视而不见,纵容了部分不法奶贩子更加肆无忌惮的掺假造假,这又无疑给这些地方的“能人”强烈的信号,我可以对原料奶做任何处理,质量与我无关。在个别地区应运而生了“牛奶紧急救护所”、“调奶师”,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把不合
格原料奶“加工”成合格原料奶。据说凡是乳品加工企业要求的指标在这里都能达到。

  2.4 缺乏第三方检测和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

  在这里再谈这个问题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谈了这么多年,到底做的如何呢?目前,我国的原料奶定价权基本上掌握在乳品加工企业手中,奶农没有决定自己生产的产品的话语权,利益的博弈经常使奶农感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自己”,在我国每年奶源相对过剩的3-8月份,也是牛奶价格最低、拒收率最高、问题牛奶最多的季节,尤其是夏季,牛奶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普遍低于冬季,为了使乳蛋白率达标,获得较好的收入,在原料奶中加入尿素、米汤(甚至是三聚氰胺)这一类提高乳蛋白率的物质是不法分子的的常用伎俩。从最早开始曝光三鹿奶粉的事件的发生时间阶段刚好与这段时间(3-8月)不谋而合。奶牛养殖业同样适用商业界的“便宜没好货”的准则。

  目前我国奶业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牛奶生产与流通链上,奶农、基地、公司之间实际上只是奶 “量”与按“质”给出的“价格”这种单纯的买卖关系,互不渗透法律责任。尽管企业与奶农签定了生产合同,但在竞争面前,合同的作用微乎其微。可见乳业链条结合度十分脆弱,漏洞巨大,这种松散的产业链体制和机制,迫切需要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只有建立了第三方检测,牛奶的营养指标由第三方给乳品企业,乳品企业根据第三方提供的原料奶营养指标支付奶农,只有引入第三方检测才能保证原料乳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弱化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利益博弈矛盾,才能真正保证乳业健康发展。

  2.5 缺乏先进的原料奶收购标准,许多指标过时、落后

  目前我国的原料奶收购新标准还没有出台,沿用的还是《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6914-86)。乳蛋白率指标偏低,细菌数指标偏高,缺乏体细胞数的指标,与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出现的新问题,修订很多类似三聚氰胺原来没有考虑到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标准。

  随着乳制品行业即将向国际市场开放,以现有的国家指标要求的乳制品行业将面临国际乳品的强力冲击。《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规定了牛奶的合格指标与不合格指标。但随着近些年乳业的快速发展,乳品企业已发展出各自的原料乳计价体系,但各乳品企业的计价体系均不相同,且标准的指标也各不相同,奶农在原料乳计价体系上没有发言权。现计价体系已成了乳品企业获利的一项途径,也成了乳品企业在原料奶生产淡旺季调整原料奶收购数量的一项利器,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奶农吃了亏,并且还有亏下去的趋势。

  3. 如何治理整顿我国奶业秩序,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促使我国奶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利用这次机会,把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反面教材,把坏事变成好事,用一些“猛药”治理我国奶业的“顽症”。在现阶段,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入手。 淘宝网10大减肥产品品牌润唇霜眼线适合30岁用的护肤品品牌好用瘦脸产品推荐

  3.1 救奶农先救市,短期内尽快恢复消费者对我国奶制品品牌的信心

  由于三鹿奶粉、伊利、蒙牛液态奶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严重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这些知名品牌的消费信心,据我们在北京几个大型超市的抽样调查,已经有96%左右的消费者表示今后不再购买三鹿产品,40%的消费者表示短期内不会购买蒙牛、伊利的产品,有10%左右的消费者不再购买任何国内品牌的奶制品。由于目前检部门已经向所有奶制品生产企业派驻监管人员,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奶质量和各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每一批出厂成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所有乳制品符合质量标准。由于要检测每一批原料奶,导致检测时间增加。如圣元乳业从9月15日开始在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奶源基地开始进行三聚氰胺的检验。原来每天在当地收购奶源约500吨,采用该检测技术后,每天可收购的原料奶只有9吨。这样必然给原料奶的收购造成很大的延时效应,在全国主要的乳品加工厂出现了排长队交奶的情况,有的奶农要等上24小时,既使不含有三聚氰胺,但原料奶的卫生指标可能已经不合格,尤其是牛奶的酸度和细菌数都会超过标准。9月18-19日,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三聚氰胺事件之前,蒙牛在全国每天原料奶收购量大约是11000吨,伊利9000吨,光明3500吨,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这些企业基本上停收了奶源区域的所有散养户的原料奶,再加上部分乳品加工厂停产整顿和市场的萎缩,拒不完全统计这三大企业在全国收奶量减少40%以上,全国奶农每天倒掉的牛奶高达10000吨,按3000元/吨计算,奶农合计损失3000万人民币,如果这种倒奶现象延续10天,奶农会损失3亿元。三鹿奶粉事件可能会由食品安全事件升级到社会安全事件,全国范围内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将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把解决奶农卖奶难的问题作为当务之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奶农的损失,农业部已经组织中国奶业协会动员和协调国内乳品加工企业,不但与河北省奶源基地进行产销对接,而且积极帮助全国的奶农解决原料奶销售的困难。

  要救奶农,必须先救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中央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加强正面舆论导向,除了报道不合格的产品外,要多报道合格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掌握正确的消费知识,重塑消费者信心;第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与监管、整改决心以及信息透明度,使消费者感受到政府的监管能力和整改决心;第三是政府官员、学者和社会名流带头饮奶,动员全社会消费安全奶制品,把坏事变好事;第四是构建鼓励消费的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乳品消费和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方法不断开拓乳制品消费市场。

  3.2 彻底整顿原料奶收购秩序,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

  3.2.1 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奶源来源

  第一是来自规模化奶牛场,主要像北京三元,他们拥有自己的大型牧场作为奶源基地,没有中间流通环节,只有生产和加工环节,牛场把原料奶直接送到加工厂或加工厂直接派车来取奶。这种奶源来自规模化牧场,饲养管理好,奶源质量也是最好的,这次北京三元奶粉和液态奶都没有检出三聚氰胺也证明了规模牧场奶源的质量和安全的可靠性;这种奶源只占我国总奶源的10-15%。

  第二种来自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小区和奶站的奶源的质量受到养殖小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奶源来源的影响,管理规范、严格挤奶操作规程和奶牛疫病检疫且没有外来奶源的奶源在质量和安全上可靠,一般来讲养殖小区的奶源质量好于奶站;这种奶源占到我国奶源的25%左右。
第三种是来自散养的农户,由于是千家万户,养殖模式不一、饲料条件和卫生条件差别也大,有的是手工挤奶,有的是手推车式机械挤奶,奶源质量差别较大,由于缺乏优质粗饲料和精饲料中优质蛋白质饲料的不足,乳蛋白率低是散养农户牛奶理化成分指标偏低的主要原因。这种奶源占到我国奶源的60%以上。

  3.2.2 我国的奶站的类型

  第一是养殖小区奶站,个人投资建设,招商奶牛户入住,自己也养牛(也有不养牛的),但同时又负责原料奶的收购;根据原料奶的流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收自己养殖小区的原料奶,不收购养殖小区外的散奶,另一种是不但收自己养殖小区的原料奶,还收购养殖小区外的散奶。

  第二种奶站是挤奶厅式奶站,投资人自己投资建设一个挤奶厅,附近的奶农每天三次把奶牛赶到奶厅挤奶,奶站管理人员监督着奶农挤奶;这种奶站在管理上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人投资,与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签订牛奶收购合同;另一种是乳品加工企业自己建设,专门有工作人员常驻奶站负责监管。

  第三种奶站是流动奶站,也是奶贩子,他们没有固定的挤奶设施,在奶源紧张时,他们开上带有储奶罐的运输工具,到处走街穿巷挨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不具备机械化挤奶条件的手工奶,再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给乳品加工企业。

  3.2.3 整顿我国奶站的主要思路

  第一是所有的奶站必须与加工企业签订原料奶收购合同;

  第二是建立奶站准入制度,制订适合于不同模式的奶站管理条例,奶站最好交给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管理;

  第三是对奶站重新进行甄别,凡是这次参与三聚氰胺事件的一律取消今后奶站的经营资格,奶牛养殖小区所设立的奶站只能收小区内奶农的原料奶,禁止收购小区外的牛奶;挤奶厅式奶站除了与加工企业签订原料奶收购合同外,还必须与周边的散养户签订收购牛奶合同和牛奶风险合同,因为这种奶站监管的难度大,奶牛养在奶站附近奶农家里,奶站难于掌握奶牛的饲养、饲料组成以及疾病情况,牛奶风险合同考虑奶牛疫病、饲料掺假等因素对牛奶质量的影响,一旦发生牛奶质量问题,按照牛奶风险合同对违规养殖户进行处罚。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自己建立奶站,自己派驻奶源质量管理人员;

  第四是对流动奶站坚决取缔,凡是发现流动收奶,除了没收收奶车辆外,必须按照奶站管理条例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五是奶站要纳入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持照经营;

  第六是鼓励散养奶农就近入区、进站挤奶,切断奶贩子收奶掺杂使假的渠道;

  第七是鼓励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参考北京三元模式自建牧场。

  3.2.4 构建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形成机制,建立第三方原料奶检测

  构建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形成机制,由奶农、加工企业、协会、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协调委员会,在定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原料奶收购的指导价格,并进行监管,做好组织和落实工作。构建质量控制机制,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原料奶的质量,将其结果交乳品企业按质定价,并实行矛盾仲裁。

  3.2.5 加强对奶牛养殖环节关键投入品的监管

  加强对奶牛养殖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投入品饲料添加剂、精料补充料、蛋白质饲料原料以及兽药和疫苗的监管。在全国范围内拉网开展投入品三聚氰胺的检测。

  3.3 站在奶业发展的前沿,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奶业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是钻了“粗蛋白”标准的空子,建议在部级和国家级饲料和食品标准中增加以“真”蛋白为标准的检测标准,修改以含氮的多少,即“凯氏定氮法”来检测饲料、食品原料和产品中“粗”蛋白含量的做法,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它只能测出含氮量,并不能测出原料和产品中的“真”蛋白含量,就更不能区别饲料、原料奶和乳制品中有无违规添加剂或化学物质,这样只要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表观蛋白质含量虚高的假象。同时将我国原料奶中的体细胞数、总细菌数以及无抗标准与国际接轨。落后的标准保护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这些年我国这方面已经交够了学费。只有采用先进的标准,才能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才能按照高标准引导奶农不断提高原料奶质量。

  建立乳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除了已经建立的国家级和省部级检测中心外,还要利用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已经建立的奶及奶制品检测中心,定期对来自奶源基地的原料奶进行常规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的质量监测,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质量追溯体系的工作重点。实现国家、省和部门以及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检测中心的数据共享,建立国家原料奶质量安全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强原料奶非乳源性物质掺杂使假的检测,并建立可追溯体系,乳品企业的质量追溯体系中的牛奶样品,建议采取冻干保存,电子编码,保持长期追溯能力(至少1 年)。追踪国际乳制品行业发生的问题和市场中非正常现象,并联合相关部门、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进行自检。

  3.4 增加应急政策支持,建立国家奶粉储备,缓解短期牛奶过剩奶农卖奶难的矛盾

  3.4.1加快整改,尽快恢复事故乳品企业的部分生产能力

  在政府和专家的监督下,充分利用停产的奶粉生产设备,在原料奶质量不检出三聚氰胺情况下,恢复奶粉生产线的生产和加工,生产的奶粉并作为国家奶粉储备。同时,加快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事故企业的整改速度,尽快恢复周边原料奶的收购。

  3.4.2 让优良品牌乳品企业对事故乳品企业实行就近临时托管或换牌经营

  事故乳品企业的奶粉加工厂的加工生产能力不要闲置,让无问题拥有让优良品牌乳品企业临时托管,更换品牌,对原料奶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全程管理。

  3.4.3 扩大干酪生产,增加牛奶消化能力

  干酪产品不但保质期长,而且每生产1吨干酪,需要10吨左右的鲜牛奶,动员有生产干酪能力的企业,扩大干酪生产规模和加工数量,消化短期突发事件造成的过剩牛奶。

  3.4.4政府协调银行为为国分忧的乳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国家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一定要帮助那些参与处理消化过剩奶源,解决奶农卖奶难,承担一定风险的乳品企业对短期流动资金的信贷需求;同时对这次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多收过剩奶源的企业,今后在企业发展中给与税收、重大项目资金、优惠信贷等方面的重点扶持。

  3.5 国家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扶持

  继续实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扶持奶农改造饲养圈舍,提升科技含量,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单产和原料奶质量。协调乳制品企业增加原料奶收购量,解决因三鹿集团等企业停产导致奶源基地养殖场(户)生鲜奶滞销问题。

  在当前奶价可能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建议国家紧急启动奶农特别救助行动,给受事件影响的广大奶农提供短期补助。具体操作方法是:企业因安全事故造成的奶农倒奶损失,客观划定损失时间和数量界限,企业、政府、保险联动,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奶量奶质、倒奶时间清楚的,按照双方收购合同价格进行补偿;二是倒奶时间、数量和质量不清楚的,可以根据三鹿停产时间,以奶牛日粮按饲料投入成本补偿的办法分担,风险损失奶农也承担一点,主要是人工部分。


  • 手机:15932668866

    邮箱:hebeinaixie@126.com

    地址:石家庄新石北路380号卓达院士大厦1312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微信

    扫码联系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fxhbbz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