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国许多偏远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工作尚未受到重视,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流向农村市场。
低劣食品的洼地
3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何计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法律除了《卫生法》以外,还有正在审议的《食品安全法》。值得关注的是,何教授称,“目前并没有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
山东淄博周村区的陈女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现在是比前几年好多了,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我们家附近有一小卖部,每天上学放学的孩子们都从里面买零食吃,很多都没有质量安全标识,有的甚至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孩子吃了身体能健康吗?”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一些有条件的农民不得已进城批量采购生活用品,而大多数农民只能忍受劣质产品对健康与生命的咬噬与蚕食。
监管力量不足
农村地区地域广大与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也为农村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据了解,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大,配送方式落后,进货价格成为经营者进货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食品进货渠道并没有保证。 胶原蛋白粉排行榜好美白保湿面霜评价韩国面膜排行榜排名减肥吃什么食物好
此外,检测设备落后、监管周期长也为农村食品安全埋下隐患。农村有的监管部门的设备相当落后,有的甚至连检测设备都没有。不少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却没有办法检测。
据了解,因为不少农村地处偏远,工商、质监、防疫等部门又人手紧张,导致监管周期长,有些农村食品、副食品店短则月余检查一次,长则半年检查一次。
城乡剪刀差
何计国认为,导致农村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根本原因是购买力低。
他分析,导致农村食品安全隐患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消费者购买力低,“说白了就是经济能力差,没有钱去买好的。这种城乡剪刀差越来越大。”
山东邹平的许大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诉说其无奈时称:“每年过年都来许多亲戚看望我,年纪大了,大家就给我买些营养品啥的,不敢吃啊,害怕是假的。”
许大爷指着一箱已经打开包装的牛奶,记者看到上面没有安全标识,更没有生产日期。许大爷打开其中一包,让记者品尝,入口后一股浓浓的塑料袋味道。
何计国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造成购买力低的原因还与企业有关。我们以前曾经算过一笔账:一般来讲,一公斤奶能生产7份液体奶、1份奶粉,假如按每公斤牛奶成本价2元钱来算的话,厂家生产液体奶后收益是7元7角、1元1角的奶粉收益。农民要买的话能不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