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北省奶业协会官方网站!  
万头牧场发展模式不是主流且存隐忧
发布时间:2012-04-09   阅读:

万头牧场发展模式存在隐忧

  乳业时报记者 林彬

2012.1.10

近日,有媒体报道现代牧业倾倒的牛粪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投放到农田里,牛粪中的大量细菌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且对牧场附近村庄的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一时间,关于万头牧场的隐忧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不少业内专家又一次站出来强烈表示,万头牧场根本不适合在中国建设,并且国际上也并不推崇万头牧场。日前,记者就万头牧场的相关问题,专访了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

乳业时报:近来不断有媒体曝光万头牧场弊病多多,关于中国当前乳企大肆建设万头牧场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丁棉:我首先声明,对乳企大肆建立万头牧场,我一直以来都持反对态度,从2008年开始,我就反对,并在一次的奶业发展论坛上表示过:“这也许是在给中国奶牛养殖业埋下了一个深水炸弹”。据我所知,当前国内真正的上万头牧场不会超过5家,很多时候,万头牧场只是一些企业的营销噱头,把它视办宣传广告的一个亮点而己。万头牧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也因为其迎合了国人“大就是好”、“小容易乱”的思维。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散户式的奶牛养殖被认为不易监管,易出事,是三聚氰胺产生的根源。因此遭到批判和清剿,各地纷纷搞奶农社“集中营”,开始规模化生产,且以“大”为荣。但每一行业自有每一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奶牛养殖搞规模化发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过度的规模化却是不可取的。奶牛规模养殖在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却从来没有万头牧场如此大的规模,不是老外做不到,而是因为过大规模的养殖对于奶牛的健康和防疫将有非常重大的隐患。而国人盲目求“大”、“大就是好”的心态,是无视生产规律的一种矫枉过正,自然要被企业所利用。如果万头牧场仅仅是企业的一个营销喙头也就罢了,但不得不说,万头牧场是在给乳业再次挖了一个比三聚氰胺的还大的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随着万头牧场在国内的风行,其在国内乳业原奶供应中的比重将显著上升。而万头牧场在奶牛健康及疫病防治方面,先天存在不足。一旦发生动物疫病,将迅速导致一个万头牧场的瘫痪。届时,国内的原奶供应将出现巨大空缺。一方面是飞速急进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原奶供应的巨大空缺,在没有严密监管体系的中国,企业主将会做何选择无人可知。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三聚氰胺悲剧的产生,正是因为不良企业主为争夺市场,不顾原奶供应的不足,而通过添加水、添加三聚氰胺来实现产品的供应。

虽然媒体曾批露,蒙牛已参股建立了14个万头牧场,计划未来3至5年陆续投入60亿元,建设约20个超大规模的万头奶牛牧场;伊利近期在呼和浩特将有规模在1.5万头的大型牧场竣工;三元旗下的河北三元也计划在3至5年时间里建成2万头成乳牛的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飞鹤乳业则宣布5年内投资建设10个万头牧场;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也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但在我看来,万头牧场并不是终极目标。奶牛养殖不仅对地理环境、饲料、水源、物流运输等要求很高,同时,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有严格要求。目前只有内蒙、新疆、黑龙江等地的极个别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并不适合发展万头规模奶牛养殖。结合欧美等国发展经验来看,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人少地广,青贮饲料丰富,适合大规模养殖,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平均牧场奶牛养殖不过几百头为多,而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类似的荷兰,奶牛存栏通常也只有一、二百头。据有关资料披露,2004年的荷兰,1~29头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30~69头的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70以的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澳大利亚2004年时存栏超过220头以上的牧场才有1237个,但140~220头的牧场则多过220头以上的规模场,共有1540个;2005年时的美国总有奶牛场1.47万个,存栏1000头以上的才有1370个,连占10%都不到。上述三个国家都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且均以家庭农场牧场为主,从上述的几组数据来看,并不是以大规模场为主。我们知道,这些国家奶牛养殖有上百年历史,各国奶牛养殖规模是根据本国实际自然禀赋条件,在长期实际生产发展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最优规模。这种规模,让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可见,国外养殖经验也不提倡万头发展规模。而在我看来,国内自前所存的那几个万头牧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政治项目”,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项目。

乳业时报:在您看来,万头牧场的建设存在有哪些弊病?

王丁棉:一是万头超大规模牧场将加剧人与奶牛资源争夺矛盾。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农业生产区,这些地区,人多地少,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稀缺,因此,不宜发展大规模奶牛养殖。通常,建一个万头奶牛牧场,至少需要直接占地1000亩,配套青贮饲料供应,需用地5万亩左右,在中西部地区,随着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水草充裕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在东北地区,主要是耕地为主,大规模饲养势必侵占耕地。另外,一头牛一年平均用水量在20吨左右,万头奶牛一年用水量20万吨,而我国大多数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些地区多数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如果兴建万头牧场,一年20万吨用水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甚至会影响农田用水。

  目前,国内大部分万头牧场主要集中在人烟稀少,青贮饲料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林业地区,而且万头牧场数量很少,因此,人与牛争地、争水源、争粮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如果把万头牧场当做企业自建奶源的主要目标,那么将可能激化上述矛盾。

  二是环境负荷严重超载。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平均一头奶牛一天排尿20~25公斤,排粪便30~40公斤。据此计算,一个万头奶牛场一天粪便大概是400吨,尿200吨,一年仅奶牛排泄物就有20多万吨。如果在几百平方公里的草原或者林业丰富的地区,可以勉强降解这些污物,但在一个人口稠密,大部分是耕地的农业地区,完成20万吨污物降解非常困难,势必造成当地环境污染。

三是养殖效益很可能是规模不经济。结合近几年《中国农业生产成本收益汇编》数据,通过对河北、内蒙农区、山西等主要农业生产地区调研发现,6000头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边际单产最高水平,且进入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区间。这一区间阶段已经违背发展乳业节粮产业的目的,如果规模继续扩大会造成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收益下降,养殖规模在1万头以上的,基本已经是规模不经济的。以河北的自然禀赋条件为例,将环境成本也考虑进去,发展10000头养殖规模,平均每升原奶单产成本要高于5000头规模近20%。

除去我们想到的风险都不说,我们先给万头牧场算一笔账吧。万头牧场的前期投入,进口奶牛的价格在2万人民币一头,国内纯种荷斯坦奶牛价格在6000~8000元人民币一头,平均一头牛的设备投资高的2-2.6万人民币,低的1-1.2万人民币。按最低标准算下来万头牧场的投入至少需要前期奶牛及设备投入1.5亿元,而按照一头牛一年2万元的饲养成本计算,每年投入的养殖费用是2亿元。以上是投入,再来看看产出。以一头牛无疾病理想产奶状态一年平均产奶7300公斤计,万头牧场一年的供奶量是4.5~5万吨。供应售给乳品工厂的生鲜奶价格是4~5元/公斤,万头牧场一年的收益在2~2.2亿元左右。首期投入至少1.5亿以上,每年的养殖费用在2亿左右,而一年的收益也不过2亿多一点,如果把土地使用成本费一并计入,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剥离的了话,万头牧场的经营结果将是亏多于盈。照此看来,万头牧场何时才能收回巨额投资?它的生存依据又在哪里?

四是有增加奶源不安全的危险。企业自建奶源,可以杜绝类似三聚氰胺“人为添加”有害物质风险。但是大规模集中饲养,特别是大规模圈养,将极大增加奶源出现人工激素、二恶英、重金属超标等隐性食品安全风险。以饲料供应为例,通常一个万头奶牛场一年饲料消耗5万吨左右,本地供应最多只占一半,其余部分来自外地,部分甚至依靠进口。几万吨饲料在购进、储运过程,质量监管困难,而路途遥远,饲料容易发生腐化、霉变等问题,造成奶源间接污染。像韩国每日乳品出现因进口饲料造成奶源甲醛超标问题、日前的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就是明证。另外,万头牛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饲养环境条件恶劣,所产出的原奶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五是管理人才缺乏。万头牧场的管理需要是一个专业的团队,这方面的人才国内很少,当前国内最大的是飞鹤的1.7万头,上万头的仅仅才几个。那些号称上万头的大部分是几千头,因为我们这种万头牧场形成不多,所以管理经验并不成熟。整个万头牧场没有很好的管理人才,它怎么来运行呢?那么当前万头牧场的管理人才很多都是普通牧场的人员,其管理能力并没有真正地提高。这就使得管理成本提高了很多,但效益却没有提高。

六是动物福利水平也会下降。从动物福利角度看,牛场规模太大会降低管理,减少人与动物间的交流,因此,不利于动物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建设万头牧场建设问题上,不能赶时髦,更不能过于盲目,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条件情况。

乳业时报:国内乳企应怎样发展自己的养殖业?

    王丁棉:规模化发展是必然,但万头牧场肯定不是目的或目标。应该只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吧。我觉得办2000~3000头这种规模较为合宜,充其量其顶级大型规模的存栏头数不应突破过5000——6000头为限。其实,千头牧场发展起来既可以获得政府配套政策和银行资金支持,集中建设规模化牛舍、挤奶厅、青贮窖等设施;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牧场能够集中聘请专业、优秀的场长、兽医、营养师等高级管理人员;并且这种规模化牧场有能力配备疾病防控系统和检测设备,并完成集中采购,保证了投入使用的安全;大型规模化牧场的完善的体制结构可以为员工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奶牛享受到更好的动物福利。并且这些规模化牧场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地实现单产高、奶价好,整体经济效益优的优势。对于环境的污染处于可控范围,对于疫病的防治也在可控范围内。我个人认为:500~3000头这样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是奶牛养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奶牛饲养及营养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牛奶质量的控制;有利于奶牛的科学防疫;有利于奶牛繁育技术及奶牛遗传品质的提高;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提高奶牛养殖综合效益,即规摸效应最大化己被显示表现了出来。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规模,主要是受制于牧场主的资金情况、当地畜牧用地条件、当地饲草饲料资源供应、养殖人员与技术队伍水平、劳动力资源与成本、及当地乳品加工企业收奶价格及对奶源的需求量等这些因素的制约,而一时难于成就或改变。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传统奶牛养殖向现代化奶牛养殖过渡时期,奶牛养殖经验不足,养殖水平还相对落后,加上资金相对不足,粗饲料比较缺乏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倡导中小型牧场的发展,尤其发展千头的中型牧场,应该说是比较稳妥、比较现实的做法。它既可以积累奶牛养殖经验,又可降低风险,有利于中国奶牛养殖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总言而之,我国发展万头牧场须谨慎对待,先办三、几家作试点则无防,切忌将它视为发展的风向标又或一窝蜂而上。

 

延伸阅读:牛粪污染的危害

近年来养牛业发展迅速, 随着规模化养牛场的发展粪便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牛粪直接堆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牛粪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养牛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养牛对空气的污染

随着养牛基地的快速发展, 养牛业已成为畜牧行业的龙头产业,养牛基地的不断增加,在为养殖专业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养殖基地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以辽中县养牛基地为例,牛存栏数为 10 万多头,按平均每天每头牛最少要排泄 20 千克牛粪计算,每天有 2 万吨鲜牛粪产生,每 5 万吨牛粪分解时就将释放出 1 吨的有害气体。 每两天半要有 1 吨有害气体排出, 对养殖基地造成大气污染。 另外,牛放屁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出来进入循环系统, 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其加温效应为二氧化碳的 20 倍。全球 10.5 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 18%, 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 1/3”。全球 10.5 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牛粪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

由于牛粪堆放占用土地, 也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 以辽中县养牛基地为例,据统计,目前仅有 10%左右的牛粪被直接用作农业肥料使用,仍有 90%左右的牛粪处于堆积存放状态。目前,各地对牛粪的处理普遍重视不够,一些养牛比较集中的地方,基本上都没有牛粪处理设施。这样导致牛粪到处乱堆乱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牛粪造成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由于牛粪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占用了养牛户的自留地, 而且已经开始造成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一些规模养殖基地由于牛粪的大量堆积,雨水冲刷后, 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而牛粪的大量堆积也造成了周围土壤的污染。 只有彻底解决牛粪污染问题,才能使养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牛粪排污费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一些较大的养牛场由于牛的粪便无法处理, 只好花钱排污,大约每吨牛粪排污费需 100 元。以辽中县养牛基地为例,每头牛每天排污费约需 1 元,按牛存栏数 10 万头计算,每天排污费约 10 万元左右。

 牛粪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虽然我国对畜牧污染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法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均对人类生存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养牛场产生的大量粪尿、污水、废弃物、甲烷、二氧化碳等如果控制与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污物产生的臭气及滋生的蚊蝇影响周边环境。蚊蝇是疾病传播的罪魁祸首,这将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解决牛粪的有效途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用 50 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循环型社会,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手机:15932668866

    邮箱:hebeinaixie@126.com

    地址:石家庄新石北路380号卓达院士大厦1312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微信

    扫码联系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fxhbbz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