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了!

    发布时间:2007-07-20

    来源:

    字号:[

    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了!

    ―――创新的奶联社有望将中国奶牛产业带出低谷


        7月16日,在加牛第一示范“奶联社”召开的“落实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座谈会暨奶联社现场观摩会”上,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汤爱军提出了“乳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即将到来!”的豪迈呼声!
        一、奶牛产业“熊市”迷离
        2007年的上半年,与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呈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奶牛产业继2005、2006年之后,继续跌入低谷。
        4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陕西杨凌奶站生鲜奶掺假问题,引起消费者的震惊。
        5月3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山西山阴县杀牛事件,这不仅仅是陕西、山西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凸现的问题。
        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收不回成本奶农忍痛宰牛 奶牛业如何走出窘境?》长篇探讨性文章,配编者按:近来,由于养殖成本上涨、牛奶收购价低迷等原因,部分奶牛养殖户陷入困境,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养牛户卖牛杀牛的情况。牛奶产业如何走出窘境,健康发展?如何保护奶农利益?
        奶站生鲜奶掺假问题,这不仅仅是陕西杨凌存在的问题!杀牛事件也并非山西山阴县的独有事件!
        一是奶牛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牛奶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迅速提升,奶牛养殖效益下滑。调查显示,去年以来,每头牛年纯收入为1000—1500元的奶户约占养殖户数的35%,每头牛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或盈亏相抵的奶户约占总数的55%,亏损的奶户约占总数的10%。除极个别优质牧场的奶户外,绝大部分奶户受饲料成本上涨的影响,每头奶牛的年养殖收益平均下降了1000—1500元。2006年,农户饲养一头单产4.3吨的奶牛,全年纯收入仅为300元,以至出现了部分奶户卖牛的现象。
        二是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牛奶的质量隐患较多。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仍然很低。主要表现为单产低、产奶期短、疫病多,奶牛的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奶牛的平均产奶期只有6—8个月,平均产量不到4吨。青贮饲喂比例不足30%,饲喂期也只有3—4个月。奶牛生病了,过去是轻率治疗甚至是过度治疗,现在竟然出现了有病不治、有病就淘汰的现象。由于奶牛饲养的设施条件比较简陋,普遍存在卫生条件差,挤奶操作不规范,牛奶质量低等问题。
        三是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加剧了奶牛的波动。90%的奶牛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而且农户养殖数量也参差不齐,目前,饲养5头以下奶牛的农户约占总数的60%,5头至10头的约占25%,10头到50头的约占12%,50头以上的仅占3%,奶户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相比而言,零散养殖的奶户过分关注短期利益,起伏较大,极容易引起奶牛的波动。
        四是奶业的利益分配不公,造成奶农利益受损。当前,奶业利润分配框架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处于塔尖的是奶牛养殖户,所占利润比例还不足10%;处于塔中部的是乳品加工厂,所占到利润比例约为25%;接近金字塔底层的是设备与包装供应商,利润大约占30%;塔底部最为宏厚的部分是牛奶销售商,利润在35%以上。这样的利润分配对奶农而言十分不公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养牛的积极性并由此而承担更大的风险。
        陕西、山西、内蒙古存在的问题,事实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凸现的问题。中国奶业在6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中国奶业健康发展路在何方?
        二、政府探究“救市”之道
        4月18日,中国奶协在津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当前奶业发展形势,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奶业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有:例如一窝蜂大办奶业,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盲目扩充;只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不种树而只求摘果子,抡奶源、抡市场;浮燥而不自律,随意产品命名而不规范,掺假、造假不守诚信,搞不公平竞争,不讲和谐,不顾全大局;变相压价损害奶农的利益,如此等等。有部分与会者还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及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已导致整个奶业行业的利润有较大的下降,超过1/3的奶农和乳品企业仍处于亏本经营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的改观或遏制。有些地方的企业亏损面已达到了70%,例如,四川省的乳品企业。在整个产供销产业链的衔接上还显示出不协调,部分地区依然还出现有杀牛、卖牛、倒奶的现象。中国奶协在6月下旬的南京会议上推出了《南京宣言》!平价好用眼霜祛斑什么眼膜好保湿去黑头产品哪个牌子眼影怎样去除雀斑
        6月中旬,新华社的一篇关于奶牛养殖陷入困境的调研报告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6月27-28日,由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卢贵敏带队,包括财政部农业司农业处、农业部畜牧业司领导参加,重点针对当前我国奶牛养殖出现的问题开展调研,以期在我国奶牛养殖体调整时期,找到一条奶牛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子。调研组在呼和浩特新城宾馆听取了内蒙古农牧业厅周文毅副厅长作的《我区奶业发展情况汇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畜牧局作的《关于赛罕区出售奶牛犊牛情况的调查》、内蒙古加牛科技有限公司乔富龙博士作的《如何实现内蒙古奶业跨越式发展》的报告。会后,调研组重点到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奶牛血清站进行了调研,走访了部分奶农,到呼和浩特市奶联社示范牧场进行了参观,听取了奶联社的发展报告。
        6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一行由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韩志然陪同到奶联社调研。听取了奶联社乔富龙博士作的《如何实现内蒙古奶业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汇报,重点介绍了“奶联社”的创新发展模式。会谈中储波书记说:“奶联社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牛奶质量,提高奶价来实现的。这个模式很好,做起来会有些困难,但很值得做!”
        7月1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综合室主任郭建军、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WTO谈判室主任左常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钱小平以及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钱贵霞一行四人在市政府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到呼和浩特调研,参观了奶联社并听取了奶联社发展的报告。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奶业是畜牧业重中之重。面对奶牛养殖业暴露的问题及爆发的危急,国家领导人给予的高度重视!各级主管政府部门纷纷行动,开会、调研探求解决之道。
        三、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了!
        在加牛第一示范“奶联社”召开的“落实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座谈会暨奶联社现场观摩会”上,奶联科技常务副总经理仝宝生就奶联社的创建、发展模式、发展规划作了报告,“奶联社”是基于当前农户小而散的养殖状况而倡导的一种模式创新,旨在创建一种和谐发展和优势互补的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资源整合平台。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奶牛养殖集成技术”及“以人为本、以牛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现实“养健康牛,产优质奶”。
        “奶联社”基本原则是“农民能做好的要留给农民来做,农民做不好的各环节在一定时期内由企业来做,最终逐步走向农民完全合作化和国家整体调控”。标准化“奶联社”主要方式是把奶农手中的奶牛作为主要牛源,采取“入社”的形式,即奶农自愿入社、不参与经营、获取年固定回报、到期自愿退社、退社时领取入社奶牛金。如果一个农民有两头牛入社了,不承担任何风险,在保本的前提下每年可以拿到两千块钱的收益。如果不退社可以终身获取回报。如果奶农决定退社,“奶联社”将退还本金终止合作。
        同时,“奶联社”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奶牛养殖的条件与特点,提出了集中不同的合作与投资模式,包括标准化奶联社、初级奶联社、公益奶联社等形式。“奶联社”的创建与推广,将有望在我国当前奶牛养殖产业调整时期,探索一条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开辟一条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经。
        会上,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汤爱军提出了“乳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即将到来!”的豪迈呼声。表示我们应满怀坚定信心发展乳业,乳产业是非常有前途、非常有潜力的一项产业!汤市长的信心来源于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部门务实的作风,面对奶业发展的困境积极果断出击行政能力。汤市长的信心来源于奶联社科技创新的中国第一个奶联社发展模式。
        汤市长强调,奶联社是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有更深层次的想法。曾经邀请的一些国外专家来出谋划策,探讨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水平的提升,但是,照搬的国外养殖方式短期内不适合中国,如何解决?蒙牛的澳亚牧场不是主流,成本过高,而“奶联社”是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形式,是在投资体制、管理模式上的两个创新,农民利益无风险、有保障,企业正当的利益也有保障,科技含量高、管理科学化,使得社会效益有保障,非常希望奶联社进入他们(各旗县区)。建议各旗县政府从政策上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给予各旗县区的扶持奶业发展政策对奶联社同样有效,且优先考虑奶联社的发展、优先支持。
        在技术上、机制上创新的奶联社模式有望将成为中国奶牛产业走出低谷一条发展之道。

    分享至:

    版权所有河北省奶业协会©2003-2019 冀ICP备19003080号

    地址:石家庄新石北路380号卓达院士大厦1312 河北省奶业协会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839635 15932668866(微信同步)